查看原文
其他

中医是无形的科学

郭博信 本能系统医学论 2021-02-01



编前:现在讲科学的人反而没了科学精神,只迷信科学技术。      人们常说中医是经验医学,这话对不对呢?我看也对也不对。     说它对,是因为经验在诊治疾病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。
     为什么人们找中医看病总喜欢找老中医呢?不是年轻中医看不了病,是中医越老经验越多嘛!     经验决定着一个中医大夫的诊疗水平。没有经验就治不好你的病,救不了你的命,经验里才蕴藏着真理、蕴藏着真科学。     说它不对,是因为中医并不是对号入座式的简单的经验医学,而是一门有着独特、完整、系统理论体系的医学。中医的这些经验必须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运用,才能取得奇特的疗效。

     现代人体解剖学严格地说那叫尸体解剖学,他观察的是人体有形的这一面;而中医观察的是活人的生命现象,在死人身上你是看不到的。

     我们祖先的目光是越过了人体有形的这一面,专注于人体无形的这一面的,也就是专注于人与宇宙自然的关系上,专注于人体器官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上。

 

     具体到脏腑来说,那就是发明了脏象学说。

     象者,现象也,即《灵枢·本藏》所说:“视其外应,以知其内藏,则知所病矣。

     《灵枢·外揣》称之为“司外揣内”。“司外”者,人体外部所能看到的现象也;“揣内”者,判断人体这些外在表象产生的原因也。

     所有中医理论,不仅是脏象学说,举凡阴阳、五行、经络、气血、精气神等,均是我们祖先以超常的智慧和敏锐的眼光“司外揣内”的结果。

     中医将这一结果表述出来,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,这就是我们所学习到的中医的术语。这种语言,只有深入学习中医的人才能明白其含义,也就是说,只有中医圈内的人才能看得懂,圈外人则不知所云。 

     西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现代检测仪器的运用,一直在沿着器官、细胞、分子的路径层层深入寻找器质性病变,必以有形可见者为依据,所以我们不妨称其为有形的科学

     而中医则是在“有诸内必形诸外”的思想指导下,几千年来一直关注的是活人人体的生命与疾病现象,是无形的,所以我们不妨称其为无形的科学。

 

     二者所研究的都是人体的客观存在,或者说叫事实真相。

     而古老的中医观察的是“变化难极”的活的人体生命现象,是任何先进的科学仪器都无法检测到的“玄冥幽微”的人体无形的这一面,所以准确地说,应该称作无形的科学。

 

     近代以发明“广义相对论”而举世闻名的物理学家和思想家爱因斯坦,曾提出过判断科学理论真理性的两个标准:其一是“内在完备”;其二是“外部证实”。

     而两千年前作为中医经典著作的《内经》,就已全面要言不烦地阐述了中医理论,“内在”何其“完备”!从张仲景到历代名医流派两千年来经久不衰,又是怎样的“外部证实”!中医“科学理论的真理”难道有半点值得怀疑的吗?


     我们不能用研究其他学科的观点和方法来看待人体科学,不能用人体有形科学的标准来衡量和判断人体无形的科学。

     我们不能认为眼睛看得见(或借助于仪器和化验看得见)的才是科学,而误认为眼睛看不见(或借助于仪器和化验看不见)的就不是科学。

     只知人体有形的这一面,而不知人体无形的这一面,叫做只知其一,不知其二。

让中医现代化、科学化,那等于让中医问道于盲,是对中医的无知。

 

郭老曾经说过中医专注于人体无形的这一面的,也就是专注于人与宇宙自然的关系上,专注于人体器官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上。具体到脏腑来说,那就是发明了脏象学说。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具体体会一下中医的无形。


中医不是看不到人体有形的这一面,但他的思维却是专注于身体无形的这一面的!

例如,《灵枢经》里有大量的篇幅介绍人身365个骨节的位置、大小、尺寸、形象、名称等,其详尽程度令人咂舌。

但中医讲的是肾主骨,骨病要从肾论治,“肾主骨”那就是无形的。甚至对于骨折病人,中医接骨药中也要用上补肾的药,以促进骨折早日愈合。

我不是中医骨科大夫,我也不会接骨,但只要是遇到骨折没有错位,或者虽错位而经骨科大夫校正、打上石膏者,我予服中医接骨药,大多能在20天即愈合,而不服中药自然愈合者,至少得100天左右。

中医也曾看到人体有形的一面的,其所研究的是强调身体无形的这一面,这就是中医的高明之处,这是大智慧!

例如血液,中西医都能看到,但中医认为气为血之帅,血虽然是有形的,但却靠气来统摄和推动才能运行,气是无形的。

我治疗过许多大失血的病人,并未用止血药,而用没有止血作用、但有补气作用的人参就能将血止住。

中医治疗瘫痪的名方补阳还五汤中,补气药黄芪重用至120克,其余活血药除归尾6克、赤芍4.5克外,地龙、川芎、桃仁、红花皆3克,补气的药几乎是活血药的40倍!

差别如此悬殊,充分体现了气为血之帅的作用。

疗效之卓著,向被医家称颂;若不用补气药,只用活血化瘀药,何能奏效?无怪乎张景岳说:“行医不识气,治病从何据?”(《景岳全书》)

有人说《内经》的全部学说都是建立在气血理论上,并不算太过分。《灵枢·九针十二原》说“粗守形,上守神”,也讲的是上工治病时着眼于“神”,神是无形的;而粗工则着眼于形,“形”则是有形的。《内经》上说的“治病必求于本”,“本”也是无形的。

例如我所治的这个舌尖肿瘤,肿瘤是有形的,但通过脉证判断是“心热”,“心热”就是神,是无形的。通过运用导赤散解决了“心热”的问题,舌尖肿瘤就消失了,这就的高明之处!(欢迎关注我们:本能系统医学论)

以下附这则医案

上个世纪80年代初,我遇到一位男性病人,40岁左右,只记得介绍人说他是当时和顺县的一位局长。他舌尖上长了个瘤子,如桂圆大小,整天耷拉在口腔外头,吃饭、说话均受到影响,已有一年时间了,真是苦不堪言。

他跑到北京、上海的现代化大医院找了很多专家,专家们一致认为,唯一的办法就是手术切除。

在万般无奈之下,经人介绍找我来治疗。

我号了他的脉,洪而数,左寸尤甚。又看到他的舌质很红。中医有句话叫“舌为心之苗”,诊断其为心经热盛,壅滞于舌尖,乃积聚成瘤。

又中医认为,心与小肠相表里,当导心火从小肠而出,于是开了导赤散加味。处方:

生地60克   元参30克   木通15克  

甘草梢20克   砂仁5克   竹叶6克 

生姜3片

 水煎服

为其开完方后,我嘱咐他:肿瘤是个慢性病,治疗起来也慢,恐怕你得服几十副药。他叹了口气,说:“反正也没有别的好办法,我就先试试吧!”愁苦的面容上,多少也带着点疑惑。不料1个月后,这位患者突然欣喜地来到我面前,伸出舌头让我看:肿瘤竟然消失了!他道谢不已,并且兴奋地告诉我:这个药方一吃上就有效,他一共吃了整整30副。
舌虽然在口中,但是心经的别络上行于舌。《千金方·心脏脉论》说:“舌者,心之官,故心气通于舌。”所以中医有“心开窍于舌”、“舌为心之苗”的说法。疏以滋阴清热之导赤散,加元参,取其能引浮游之火下行;略加砂仁、生姜,考虑全方皆甘寒之品,取其辛温,稍事中和以顾护胃气。导赤散载于《小儿药证直诀》,那是1000多年前北宋著名儿科大家钱乙(约1032—1113年)的著作。导赤散是他发明的,原文只是说:“治小儿心热,视其睡,口中气温,或合面睡,及上窜咬牙,皆心热也。心气热则心胸亦热,欲言不能,而有就冷之意,故合面睡。生地黄、生甘草、木通各等分,上同为末,每服三钱,水一盏,入竹叶同煎至五分,食后温服。这是个治疗小儿心热的方子,哪有一个字提到治肿瘤了?这个人可以使用本方是因为中医有“心开窍于舌”、“舌为心之苗”的理论指导!当然还有“热者寒之”的治法理论的指导,才使我选择了导赤散。

(以上节选自《中医是无形的科学》郭博信)


书籍链接:《长寿大道》行住坐卧、吃穿住行的智慧

书籍西医病理,百年反思——潘德孚

点击:升级版——九蒸九晒黑芝麻丸

关于我们微信号:SD-diwangyidao 

欢迎关注、分享、点赞、评论

传播生命医学理念,实现国民健康嗣续。古人言:为人父母者不知医为不慈,为人子女者不知医为不孝。您准备好了吗?我们致力于成为优秀的新媒体医学学习平台。

联系我们

预约:18948313950(微信号Chytx2013)

咨询:13810949871  (同微信号)

感恩在下方点赞、评论留言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